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报告称,首次通过液滴外延(DE)在磷化砷镓铟(InGaAsP,与InP衬底晶格匹配)上生长出砷化铟量子点(QD)。[Elisa M. Sala et al, Phys. Status Solidi RRL, p2300340, 2023]
由此产生的量子点光致发光波长为1400-2200 nm,覆盖了波长为1530-1565 nm的低损耗电信C波段,以及其他重要的电信光纤波段,如O波段和L波段。人们认为,在电信激光器、用于量子信息技术的纯单光子对发射和纠缠光子对发射、新型纳米存储器件等方面,量子点具有巨大潜力。
研究团队补充道:“鉴于InGaAsP/InP四元合金广泛用作电信激光器的波导材料,研究嵌入InGaAsP/InP中的InAs量子点生长就显得尤为重要。”
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5nm In0.719Ga0.281As0.608P0.392层上铟液滴的形成及其与温度的关系。利用金属有机气相外延(MOVPE),在InP(100)衬底上生长出晶格匹配的InGaAsP层。
研究团队发现,在所用温度中,只有温度较高时,即350℃和400℃时才会形成液滴。低于以上温度,三甲基铟前驱体无法热解。350℃和400℃时,液滴密度分别为3x106/cm2和1x106/cm2。相应的直径/高度约为425/90nm和750/105nm。
虽然400℃时InGaAsP上形成的液滴密度低于InGaAs(c)和InP上形成的液滴密度(6x107/cm2),但其液滴尺寸却大得多(图1):约比InGaAs上形成的液滴尺寸宽30倍/高10倍,约比InP上形成的液滴尺寸宽10倍/高2倍。
图1:400℃时沉积在三种不同表面的独立铟液滴原子力显微照片:(a) InGaAs,(b) InP,(c) InGaAsP。注意扫描区域的大小不同,以便更好地观察。
研究团队评论道:“液滴的尺寸和密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,我们将其归因于表面扩散的改变。从这些观察结果中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在三种表面中,InGaAsP的表面扩散性最高,导致液滴的密度最低但尺寸最大。”
研究人员还指出,(100) InGaAsP具有横向成分调制(LCM),其中有富含GaP和InAs的区域。他们补充说:“此外,横向成分调制变强似乎与吸附原子表面扩散增强有关,因为这种构造会降低吸附原子的结合率。”
为了形成InAs量子点,研究人员将温度升至520℃,并将液滴暴露在砷化氢(AsH3)中。进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时,未对量子点进行封盖。在其他实验中,则用InP对量子点进行封盖。
InP上的液滴未产生量子点。然而,InGaAs和InGaAsP上的液滴则产生了密度高于液滴的InAs 量子点。InGaAs和InGaAsP样品的量子点密度分别为1x1010/cm2和2x1010/cm2。
此外,与基于InGaAs的量子点不同,InGaAsP上的量子点比最初的铟液滴要小得多。研究团队报告称:“我们认为是因为在热斜面这一步中,铟向外扩散并在InGaAsP表面重新分布,从而导致液滴尺寸缩小,表面‘再湿润’。”
对于温度较低的液滴沉积样品,即使温度低于350℃,采用同样的工艺也能产生InAs量子点,在这种情况下,表面上看不到铟液滴。研究人员解释说:“液滴温度低于320℃时,铟的前驱体三甲基铟不会热解,即分解为甲基铟团。热斜面过程中,温度升高会使甲基铟逐渐在表面分解,为形成液滴提供金属铟。”
液滴沉积温度为250℃时,InAs量子点的密度为8x108/cm2,液滴沉积温度较高时,密度迅速增至1010/cm2。液滴沉积温度大于400℃时,研究人员发现形成的缺陷增多,导致表面退解。
研究团队还注意到,在InGaAsP/InP衬底上沉积InAs时,使用液滴外延与不使用液滴外延大不相同,液滴外延工艺可避免量子冲的形成,即在特定晶体方向拉长量子点。研究团队将此归因为“液滴外延法不依赖于表面和外延层之间的晶格失配,因此能够更好地控制量子点的形成,而量子点的形成不受层/外延层失配的影响。”
光致发光的测量结果(图2)显示,液滴沉积温度达到350℃时,光致发光的强度增加,液滴沉积温度达到400℃时,其强度急剧下降。其波长范围为1400-2200 nm。
图2:(a)250-400℃液滴沉积温度下生长的量子点的室温光致发光(小图:综合强度)。(b)发射波长峰值与液滴沉积温度的关系。
利用4K低温微光致发光技术对这些量子点进行近距离研究,结果显示,波长范围较窄时,即波长范围为1300-1600 nm时,单点发射非常明亮。
【2024全年计划】雅时国际商讯2024年全年计划新鲜出炉,论坛交流、商机合作一览无余,欢迎您点击获取:https://w.lwc.cn/s/3umMbu
上一篇:TiO2可增强Ga2O3二极管... | 下一篇:imec推出SiGe BiCMOS光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