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II-V族激光器在硅片上实现直接集成
2011-10-20
蒙彼利埃和CNRS(法国)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实现了硅衬底上直接外延一体化的一个III-V半导体激光二极管。
该二极管由D' ELECTRONIQUE DU SUD研究所(IES)nanoMIR组制造,在30v的温度上,工作在连续波(CW)模式,在2微米波长时,其发射功率是几毫瓦。
IES说,这项工作代表了把III-V半导体材料与器件(晶体管,激光器,发光二极管,光电探测器)在一个硅平台上直接集成的突破。而这一点恰恰是一些新兴应用的一个先决条件,这些新兴应用包括:III-V CMOS逻辑,光电集成电路,芯片上的光通信或SoC/SiP集成传感器等。
图:“top-top”激光二极管的CW L-I-V特性。右轴:不同温度下的输出功率vs输入电流。左轴:在20℃时的电压-电流曲线。插图显示在20℃下300毫安连续波输入条件下的激光光谱。
目前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很多研究,目的就是在硅片上集成III-V族半导体合金和器件,从而可以将这些器件的非凡的内在属性和先进的硅技术结合起来。
InP基器件的芯片连接(chip-bonding)技术在过去几年有了很显著的发展,但是目前还不清楚这项技术能不能大范围的推广使用。与之相反,异质外延肯定能允许大规模制造和直接集成,但它已被证明实现起来很困难,原因是晶格、热性能和极性不匹配。IES的研究表明,锑化镓基化合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“最佳候选人”。
外延的结构是以分子束外延在硅衬底上。对比其他III-V/Si系统,我们已经知道,在适当的生长条件下,局限于锑化镓/Si界面而形成的缺陷会带来锑化镓/Si系统中应变松弛的发生。这将允许在不诉诸厚或复合缓冲层的条件下实现良好的质量异质
与他们以前的工作(演示脉冲激光工作原理)相比,IES小组通过增加了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层增强了激光:蚀刻停止层和欧姆接触层。
该芯片采用“top-top”接触配置方式加工,这样可以避免电流通过有缺陷的锑化镓/Si界面。在20℃时测得的开启电压是0.8eV,非常接近活性区域0.6eV的能带隙。在无涂层连续波模式下测得的输出功率是几毫瓦。CW操作是实现高达35℃受实验装置限制,获得的连续波操作模式最大到35℃。
这些激光二极管的波长为2微米。但是IES集团以前演示的锑基激光器发射波长为1.5微米~3.3微米。他们指出目前的结果可以延伸到这一波长区域。进一步的工作将着重在这一方面,同时致力于降低光损耗,相比起同质外延激光器,他们的光损耗还相对较高。
这项工作的更多细节,可以读“Continuous-wave operation above room temperature of GaSb-based laser diodes grown on Si” by Reboul et al, Applied Physics Letters, 99, 121113 (2011).